首页 红色文化 长春成立“强村”公司赋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抱团经营 成果共享
长春成立“强村”公司赋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抱团经营 成果共享
 发布时间:2024-01-09  浏览人次:414   来源:武汉红色教育培训  返回列表

吉林省长春市是农业大市,位于中国玉米黄金产业带的核心区域,粮食产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前茅,素有“中国粮仓”“黑土地之乡”等美誉。但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,却面临村与村之间资源不均衡、强村与弱村差距明显等问题,制约了整体发展质效。

近些年来,长春市充分发挥县乡党委统揽全局、协调各方作用,通过组建实体化运行的“强村”公司,帮助村级各类组织挖掘整合资源要素、激发党员活力、建立互惠机制,走出了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道路。去年,全市2096个村,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村达到20.4%、50万元以上村达到40.9%、2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,村均收入突破60万元。

组建实体公司——瞄准市场 整合资源

最近,公主岭市双龙镇的鲜食玉米在线上线下销售火爆。“随着人们越来越在意健康饮食,我们的鲜食玉米越来越受欢迎,售价可达10多元一穗,附加值很高。”镇党委书记韩雪峰说。2022年以来,双龙镇党委统筹全镇14个村资源,成立龙宇玉米深加工公司,以统一种植品种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价格收购“三统一”方式,带动14个村303户群众种植黏玉米324公顷。2023年,公司加工鲜食玉米800万穗,创造利润266万元,村均增收11万元,参与群众户均增收7500余元。

长春市充分发挥党委集聚要素、集中资源、整合力量作用,将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总体布局,探索成立县级集体经济运营公司,配套组建县级集体经济服务中心,找准市场定位,帮助村级各类组织包装项目、撬动资金、对接政策,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、竞争优势。在县级公司的统筹运营下,乡镇党委通过领办联合社等路径,成立11家乡镇“强村”公司,以公司实体化运作、市场化经营的方式,打破村与村之间的地域壁垒、资源壁垒,引导村级各类组织抱团参与市场经营,先后打造投资9.4亿元的“万亩棚膜”、耕作面积达6万公顷的乾溢“三农”服务等项目17个,推动参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70万元。

为保证“强村”公司持续健康运转,长春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持,在县乡两级全覆盖成立“强村”党群服务中心(站)181个,帮助解决各类问题40余个、融资超1亿元,促成项目对接70余个。

激发党员活力——示范引领 产业升级

长春市通过成立“强村”公司,将企业的发展理念、经营模式引入集体经济发展过程,搭建“兴农大讲堂”培训载体,为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搭建技能培训、领富带富等平台,围绕乡村振兴实操技能,培训农村党员6万余人次,推动组建以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“强村”顾问团17个,在11家“强村”公司中设立党员突击队10余个、先锋岗40余个,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30余个。在党员示范带动下,全市120余名致富能手返乡创业,发展乡村旅游、民宿经济等新业态项目90余个,带动集体增收1100余万元,有效解决村级各类组织发展思路不清问题,唤醒村级市场主体“借船出海、借梯登高”能力。

过去,九台区波泥河街道清水村因缺少支柱产业,没有骨干带动,村容差、村貌乱、集体穷一直是“老大难”问题。对此,街道党工委深挖当地苗木种植优势,打造“锦绣山河”苗木品牌,并动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单海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。单海龙任职后,带领村里党员创办金色家园种植合作社,带动周边4个村建成3000亩“苗木花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园区”,年用工达3万余人次,带动村民创收300余万元。“以前是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,想发展却没门路。现在村里环境美了、集体富了,我们腰包也鼓了。”村民房丽萍感叹。

注重利益联结——联农带农 互惠互赢

“我现在农闲的时候在村里的旅游公司打工,一年能多挣1.5万多元,又能照顾到家,挺好。”双阳区太平镇小石村村民于春雨高兴地说。小石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,成立村办旅游公司,建设7公顷环湖花海、10公顷观光水田和21栋民宿,以“村企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为群众就近就便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。

在发展“强村”公司过程中,长春市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组织群众、凝聚群众优势,110余个参与村采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方式,将1.2万余户群众的分散资源集中起来,再折股量化,以集体名义入股“强村”公司,构建起“公司+村党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2023年参与群众人均分红达2万余元。在此基础上,11家“强村”公司通过股份合作、劳务用工、订单生产等形式,打造劳动密集型传统业态项目7个,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次,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0余元,实现村集体和村民“双增收”。

“强村”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,更加注重收益向村级集体经济、乡村公益事业、困难群众等方面倾斜。2023年,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桥涵道路修建、农田水利维护、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投入有7亿余元,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万余个,初步形成了发展人人参与、成果人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来源:共产党员网




展开
  • 微信扫码咨询
  •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
  • QQ客服
  •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
  •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
  •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